02

2020

-

04

清明节,属于中国人的感恩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山野祭,响炮振家声。”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绘出了春暖花开又斜雨袭人的清明节,人们无言奔走,追思祭奠逝去亲人的场景。
 
代代年年,岁岁清明。生者寻根,叶落归根。感念天地,祈福农桑,于反哺天地万物之间,亦不忘慎思追远,感恩故人。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每到清明前后,隆隆的鞭炮声响遍山野,间或还传来雷鸣般的轰鸣声。扫墓放鞭炮的民俗传承了几千年,已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汉族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的民族,是把“红白两事”都称“喜”,把墓地当做“千年寿域”的民族。人们利用礼炮、爆竹引起神明、祖先的注意,告知祖宗子孙平安昌达,表达虔诚的祝福和愿望。各地礼俗虽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
 
 
 
鞭炮最早就是用于驱邪避祟,清明节放鞭炮既是人们与祖先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敬祖意识,寻根心理,报本观念,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
 
 
 
 
季节交替,辞旧迎新,象征着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缅怀过去,更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思念与感恩同行,让生命之力清明恒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