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2020

-

05

后疫情时代,烟花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5月31日前,河南烟花爆竹库存全部‘清零’。”上个月,河南省安委会下发《关于防范化解库存烟花爆竹安全稳定风险的通知》,被业内认为是河南全省城乡全域禁放的最后通牒。

 

 

烟花行业的现状:“史上最严酷的寒冬”。

 

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相继出台了禁止燃放烟花等行政法规,而烟花爆竹主产区浏阳经历了“12·4”重大事故到新冠肺炎疫情,春节销量锐减、外销停滞……今年以来,由于多重因素叠加,花炮产业面临的内忧外患,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酷的寒冬”。

 

烟花产品的消费量被压缩,烟花企业也在缩减。湖南省政府做出明确指示,两年内只允许存在烟花爆竹生产厂家300多家。据江西省应急管理厅最新发布的公告,仅江西省就有72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自愿退出。毋庸置疑,烟花经济已经推向了阵痛阶段。

 

 

 

烟花爆竹作为文化产品,其内涵丰富多样。

 

烟花爆竹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1935年《中国实业志》就有详细记载,“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浏阳也。”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快速发展,烟花爆竹逐渐成为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产品。2006年,其被列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中国烟花爆竹民俗文化调研”活动、2018“烟花爆竹与节日民俗”全国学术研讨会,都在积极呼吁、挖掘和丰富烟花爆竹精神文化内涵。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晚歌曲《满城烟花》,2018年中央电视台《烟火里的乡愁》专题片,都是文化界利用文艺作品渲染烟花爆竹的美好意境。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黄晓玲为中国烟花爆竹行业提案《让烟花爆竹在中国城市重现绽放》、《支持烟花爆竹传统产业健康发展,杜绝‘一刀切’禁放政策》,为烟花爆竹产业发出了正义的呼声。特别是全国政协委员诸葛彩华《关于合理引导和规范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燃放,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提案》已立案。

 

就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学典建议各地把禁放烟花爆竹改为限放。

 

 

源于火的艺术,在于传承和发展。

 

烟花爆竹是一种火药文明,烟花燃放更是一种视觉艺术。中国是火药的故乡,花炮这种源于火的艺术,更是人类对火的欢呼,礼赞和回馈。一千多年来,浏阳人冶火为魂,倚天作画,将深邃的夜空点缀成为梦幻的神话,成为一朵永不凋谢的世界文明之花。

 

燃放烟花鞭炮不仅是传统习俗和文化,还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国内外重大庆典活动、重大体育赛事中处处都有美丽烟花绽放的身影。国庆70周年的焰火晚会,更是展现了中国烟花举世惊艳的绚丽壮观。

 

爆竹一声除旧岁。可以这么说,禁放烟花鞭炮,是对民俗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老百姓情感上的伤害。人们感叹现在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是的,一个没有爆竹声的新年,又怎能叫做中国年?

 

 

近年来烟花爆竹行业加大降烟、除尘、脱硫、减噪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力度,成功研发出无硫发射药、微烟引线、环保型鞭炮、安全环保组合烟花等众多新材料和新产品。一些低烟无硫、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燃放的小型烟花相继面世,微烟、无烟、无尘产品也在积极研发当中。

 

燃放烟花鞭炮的民俗和文化内涵丰富,价值非凡,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传统元素和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设立的标准。目前,日本正在就“烟花文化”申请世界遗产,我们申遗进程已是时不我待。通过申遗来全面保护和提升烟花爆竹这一历史悠久的文化产品,使烟花爆竹这一民族瑰宝生生不息、代代相传。